《爸爸的口琴》张菱儿著/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12月版/32.00元
阅读《爸爸的口琴》,会让内心汹涌着被燃起的激情,但也令人有些许压抑,因为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书里,也发生在现实里,弥散在历史的硝烟中。
历史的烽烟与普通人的烟火 卢沟桥事变后,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国大地,无数爱国青年放弃安乐的生活投身革命,这是特定年代激情与信仰的爆发,是一代年轻人对大义的抉择。
故事里,父亲张若松是一名大学老师,在学生时代就秘密加入共青团,被特务列入黑名单;母亲高敏是一名中学老师,与父亲有着一样的爱国热情。北平沦陷后,他们与几位朋友一起准备投笔从戎,报效祖国。两人本计划把三岁的女儿铃铃送到外婆家,却因铁路被炸而无法成行,只能带着孩子辗转至古城西安。然而,孤儿院也无法安置玲玲,急切要奔赴前线的他们,只好将女儿留给温和、善良的马庆祥、淑贞夫妇,并在临行前将一支口琴留给铃铃。从此,父母与孩子都重新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。
爱与成长 爱与成长是儿童文学的永恒话题。《爸爸的口琴》把对国家的爱与对家人的爱,融合在一起。
小说中的小主人公铃铃,后来也面临了第一次真正的抉择。当年被留下,是他人选择的结果,而后,她的选择代表着她的思考。她在爱中得以成长,也用爱回报呵护她成长的人,用琴声用选择。所幸她的选择也在爱中被成全,因此少了很多歉疚与痛苦。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有自己的轨迹,也会有突变的过程。铃铃成长在特定的年代里,有意外有伤感,但不缺少爱与坚强。生命中一次次艰难的抉择,都是成长。
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为小说,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既有时代感又符合基本人性状态。作品中的张若松有才华、有理想、有干劲,有一种向前冲的姿态;马庆祥忠厚、温和,有担当有温度,有一种大地般的沉稳。虽然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区别,但基于父亲的角色,他们拥有共同的底色:爱孩子,想念孩子,维护孩子,保护孩子,愿意成全孩子。而作品中的两个母亲也很有特色:一个风风火火地行走在革命的路上,有作为母亲的惦记和内疚,更有豁达的气概;一个母亲则淳朴、善良、细致、能干,把铃铃看得比自己还重要,个中细节历历在目。作为母亲的柔情两者都可以触摸到,而淑贞的形象则更丰满、动人。此外,初见让人害怕、时间长了也很亲切的黄婆婆,护着铃铃的老师,知错就改的同学……普通人的人性之美,在简单的勾勒中尽显温暖。
重大主题在儿童文学里呈现,既是需要,也是挑战。能“反映出社会、民族、国家的厚度和高度”的故事更应该被带到当下孩子的面前,不仅是缅怀、铭记,更是体悟与思考,是传递也更期待传承,《爸爸的口琴》便是这样的努力。
作者:丁筱青(江苏省特级教师、阅读推广人)